首页 » 礼仪知识 » 春秋时期关于坐的礼仪(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春秋时期关于坐的礼仪(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知识网 2023-10-30 礼仪知识 1884 views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春秋时期关于坐的礼仪(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1.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

“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

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语“正襟危坐”里所说的“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坐容”,系“容经”的组成部分。

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其中 “坐容”这样要求: “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

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卑坐”。 贾谊所说的“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安坐”,即“席地而坐”。

据分析,贾谊的《容经》可能是专为诸侯王而写的“礼仪教材”。可见,当时“怎么坐”确实很重要。

除了固定场合的“坐法”外,类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样的乘车行为也有特别要求。秦汉以前,人们乘车分为“坐乘”和“立乘”两种,即坐着和站着之分,分别有“坐车之容”和“立车之容”约束之。

“箕踞”——古人最随便的坐姿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行为。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乱坐而被孔子臭骂一通。

一次,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说。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见到后当场就发火了,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骂道:“幼儿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其大概意思是,你从小就不懂礼数,长大也是废物一个,老了白浪费粮食,是个害人精。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骂原壤显然是过于“上纲上线”了。

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蹲着坐”。“箕踞”是怎么个坐法?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

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原壤的“夷”,应该就是这种坐姿。

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俗,春秋时期原壤的坐法被称为“夷”,源头即在此。 “双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对于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征意义,有民俗学者认为是上古时人们生殖崇拜观的反映,具有惊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这种坐姿,故蹲踞又称“蛙坐”,代表雌性。

现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圆腹形器物上多绘有这类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这两种坐法都容易暴露 *** ,两腿伸直拉开的箕踞尤易“走光”。

孟子的老婆有一次这样叉开腿坐着被孟子看见,差点被“休”了。据西 *** 韩婴所撰的《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

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孟子反应如此强烈,是有缘由的。

那时女性穿的都是开裆裤,且无着 *** 的习惯。“箕踞”成何体统?十分讲究礼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赶回娘家,也许并非小题大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坐法到后来不只是“走光”和失礼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坐着见人,简直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话说,叫“不宜踞见长者。”

荆轲在知道刺秦王失败后,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

“女”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来看,就是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双手垂坐”不仅可防止“走光”,且与“女”字类似,“母”、“妾”也是这种坐姿,这是当时女性更优雅的坐姿。

“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之一功能是坐。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

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

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

2.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常识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

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春秋时期关于坐的礼仪(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礼节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4.古代乘车礼仪

1、上车姿势要正确

在古代乘车人上车也有一定的标准姿势。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是乘车人所在之处。乘车人从舆的后面上车。《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而“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之用。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孔子的动作堪称典范了。

2、左右尊卑别弄错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

就是说,古人乘车之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即骖乘,又叫车右)。《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为表示对侯嬴的尊重,用车接他时“虚左以待”,就是这个原因。

如若车上坐有妇女,则由男子来驾车。而国君所乘之车的御者,一般由朝臣的子嗣来充当。当遇到位尊者,车左之君须下车行礼;而当需要处理一些驾车途中所遇之事时,一般由车右来负责。

而兵车则于此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3、分清是站还是坐

秦汉之际,车的形制逐渐丰富多样,根据乘坐方式及舒适度不同,车驾可以分为安车与高车,乘坐安车与高车也分别有不同的礼仪。

安车,是一种比较华丽舒适的车驾。车舆上加以雕饰,上面立有“容盖”,用以遮风避雨,以求舒适。乘坐安车之人多是位尊年高之老者、妇女、官宦及知识分子。

汉代时,一套坐乘之礼逐渐形成。要求乘者登上安车以后,需要“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小礼动,中礼式,大礼下”。安车在后世逐渐演化成国家礼遇之人才及官吏所乘之车,俗称“公车”,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4、车上行礼很独特

按照礼制,古人在行车途中,双手扶式,同时俯首,来表示致敬,这种动作也称为“式”。而唯一的例外是兵车,《礼记》中有“兵车不式”的记载。

5、等级制度别僭越

各个等级、不同场合,乘什么车都是有定制的,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如周天子拥有装饰华丽,形制各异的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车子,分别用于祭祀、礼宾、视朝、作战和打猎。而且,一般说来,天子的车驾六马,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

古代的车上一般还有车盖大小也有规定,等级越高,车盖也越高。

春秋时期关于坐的礼仪(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5.中国古代坐立行走的礼仪规范有哪些

坐、立、行走、躺卧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中国古代也极受人们的重视。

古人不仅从卫生、保健的角度,提出坐立行卧的正确、科学的姿式,“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也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礼节,作为一种社会公德。走亲访友,常要进入他人居室。

由于古人的生活习俗与今天大不相同,所以礼节也不一样。如“入席”的概念,古今的差异很大。

古人居室虽有几、案、榻等家具,但在椅子没有出现之前,人们通常是“席地而坐”。室内的地上铺有草编的席,室内的活动就在上面进行,特别是坐和卧,都离不开席。

“筵”也是一种坐具,用竹编织成,它铺在“席”的下面,“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周礼·春官·司几筵》)。筵、席合用,其实是说地上铺的二重席,只不过后来专指酒席而言了。

席是坐具,当然不能踩脏,所以古人是 *** 着鞋在席上行走的,进屋之前必须先脱去屦[ju巨,草、麻等 *** 成的鞋]、履、屐[ji鸡,木制成的鞋]、鞮[di低,皮革制成的鞋〕等,然后才能入室上席,也就是“入席”。春秋时期,楚国军队在邲〔bi币,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后,楚庄王称霸中原,不可一世。

他派申舟为使臣,入聘于齐。自楚国到齐国,中间要经过宋国,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过邦假道”(《仪礼·聘礼》),过他国境土必须要“借路”,可是楚庄王却让申舟不要向宋国提出“假道”的请求,径直过境。

这种不守礼法的做法立刻引起宋人的不满和愤恨。申舟途经宋境,被宋人截住,认为这是对宋国的挑衅和侮辱,而将申舟处死。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勃然大怒,甩袖而起,竟没有穿鞋便走了出去。侍从见状忙提着庄王的鞋追赶,直到前庭才追上他。

可见楚庄王“入席”之前,也是要脱掉鞋的。古人不仅“入席” *** 鞋,连袜子也不能穿,只能跣〔xian显,赤脚〕足。

春秋时,有一次,卫侯(卫国国君)与大夫们饮酒,褚师声子只脱去了鞋,却没有脱袜,就进入席中。卫侯一见,大怒。

褚师声子连忙解释,说自己患有脚病,不便脱袜,否则您见到了会恶心呕吐的。卫侯依然十分生气,大夫们都纷纷解释劝说,卫侯仍认为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直到褚师声子无奈,退席出外,卫侯还叉手骂道“必断其足”。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随着椅子等家具的出现,人们才逐渐改变了这一礼节。

所以,《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规定:“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古人入席之后,对“坐”的姿式也十分讲究,即跪地,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

若两膝着地,臀不沾脚跟,身体挺直,则为跪。如跪而挺身,挺腰,又称为跽[ji忌,长跪]。

如变坐为跽或变跪为跽,则含有起身告辞之意。但如果“箕踞”而坐,则是一种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动。

所谓箕踞,是指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形似畚箕[benji本机,簸箕]。战国后期,刺客荆轲受燕国太子丹之托,行刺秦王。

图穷匕首见,却未刺中秦王。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荆轲知道此事已不可能成功,他靠着柱子大笑,“箕踞以骂”。

正是以这种坐相表示对秦王的鄙视。在一般的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的姿势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

如处于庄重严肃的环境下,则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坐不动);如是比较随和的场所,人们坐的时候,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在宴饮时,则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利进食方便。

6.简述中国礼仪演变过程

你好,我说一下我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全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1.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春秋时期关于坐的礼仪(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舞蹈知识 知识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twangzha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pjjgxx.com/liyi/10305.html

相关文章

礼仪的古人(中国古代的礼仪有哪些)

礼仪的古人(中国古代的礼仪有哪些) 1.中国古代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

化妆知识 2024-04-20 阅读117 评论0

餐桌礼仪的古话(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的古话(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 1.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 准备篇: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重男轻女。所以,在主要桌子西北方10...

瑜伽知识 2024-04-04 阅读156 评论0